盛夏之時,大暑之日。7月22日下午,來吉林省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頭頂烈日,來到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察看黑土地實驗樣品和玉米優良品種展示,了解農業科技研發利用、黑土地保護情況。他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科研人員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總書記的肯定和鼓勵,堅定了農業專家們把科研成果應用在大地上的信心,他們表示,一定不負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大力推廣“梨樹模式”,為黑土地保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梨樹模式”:黑土地保護的成功經驗 剛剛為總書記做完講解的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教授李保國不顧被汗水打濕全身,指著清晰展示玉米根系生長狀況的土地剖面興奮地說:“今天就在這里我為總書記做演示。由于缺少覆蓋,黑土地因為耕作和風蝕,每年都在發生退化,耕層變薄,致使玉米根系無法深扎,只能在20到30厘米,在實行‘梨樹模式’進行保護性耕作后,短短兩年,犁底層打破,根系可以向下長到1.2米。” “梨樹模式”是使用新型農機具,達到玉米秸稈覆蓋還田和不整地作業要求,實現了一次作業即可完成清理秸稈、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工序,形成了以“秸稈覆蓋、條帶休耕、機械化種植”為主要內容的玉米種植模式。 長期以來,由于保護不及時、耕作不合理,梨樹縣黑土厚度在30年里減少了近40厘米。李保國教授2009年起帶領同學們在梨樹建立了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和全國首家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院士工作站,他們和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及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密切合作,聯合攻關,最終開創了“梨樹模式”,為越來越薄的黑土層披上“棉被”,讓黑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經連續10年監測,目前,梨樹縣黑土地保護試驗地塊土壤含水量增加20%至40%,耕層0至20厘米有機質含量增加12.9%;每平方米蚯蚓數量增加到120多條,是常規壟作的6倍;保護性耕作每年減少秸稈焚燒100萬噸以上,減少化肥使用量3000噸,有效減輕農業面源污染。農民們欣喜地發現:以前土地硬邦邦的,下雨存不住水,用手摳一下能摳到2厘米都費勁,現在根系都能扎到1米多了,一鏟子下去,還能看到好多蚯蚓。 “梨樹模式”帶來了改善土地、保護環境、提高效益的綜合效應。今年,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預計玉米產量可達到15億斤,可為當地農民增加收益2500余萬元。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生動實踐 和李保國教授一起為總書記演示黑土地保護成果的關義新,是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他14年前開始研究黑土地保護方法和技術,在梨樹研發了玉米秸稈覆蓋免耕栽培技術和玉米秸稈條帶旋耕技術。他們研發的兩種免耕播種機,解決了東北地區保護性耕作的工具問題。 關義新說,總書記指出,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到自己手里。怎么端?總書記提出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怎么才能“藏糧于地”?就是把土壤肥力提高,讓產量提高,讓咱們糧食供應能力提高。保護性耕作技術,就是要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生產力。“梨樹模式”就是“藏糧于技”的最生動體現。 關義新說,這項工作他們做了十幾年,但是還有很多工作要去做,要加倍努力,快速把土地培肥,快速把環境治理好。 梨樹縣副縣長閆鶴告訴記者,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并非易事,從當年的200畝推廣到今年的200萬畝,其中的艱辛幾天幾夜也說不完,“我為梨樹幾代農業人為黑土地作出的貢獻感到驕傲。” 繼續探索,讓黑土地永續利用 黑土地歷經上萬年積累而成,是大自然給予人類得天獨厚的寶藏,是地球上珍貴稀有的土壤資源,是最肥沃適宜農耕的土地。總書記把黑土地比喻為“耕地中的大熊貓”,可見其珍貴。王貴滿,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梨樹模式”最主要的推動者之一。從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已經37年,再有兩個月就滿60周歲的他,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和興奮。 “使用‘梨樹模式’,一公頃地生產成本降1200元,增效1200元,農民一共能增收2400元。”能為總書記展示黑土地保護成果,王貴滿感慨萬千,“這項利國利民的技術一路走來,并不容易。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更加堅定了我們前行的信心。我們一定更加努力,使技術更加完善、方法更加簡單、機制更有可操作性、可復制性,更好地推廣這項技術。” 關義新表示,“梨樹模式”保證糧食增產的同時,保持了土壤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持了水土資源,對生態環境的改善非常重要。這項技術除了培肥土壤,還有抗旱保墑、防止沙塵暴等更多功能。他說,要按照總書記的指示加油干,一定要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 李保國說,總書記談到世界三大黑土帶,談到東北黑土地對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不僅關心糧食產量,也關心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這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一定要繼續進行農技農機的創新創造,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讓黑土地永續利用,為實現農業現代化作出更新更大的貢獻。” 陽光燦爛,晴空萬里。一望無際的玉米抽穗揚花,十余架植保無人機盤旋作業。站在田邊的高臺上眺望,希望的田野上生機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