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白山市江源區緊緊圍繞“五大振興”要求,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任務,充分運用“頂格戰法”“五化”閉環工作法,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落地見效,為加快實現農業強省建設目標做出新的貢獻。 抓黨建引領,促基層組織更加凝聚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江源區堅持高位統籌,不斷完善組織體系,創建“一二三四五”工作機制,形成以組織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模式。 堅持頂格推進,成立書記、區長為指揮長,其他副區級領導為副指揮長,鎮街黨委書記及村書記為成員的組織體系,先后召開鄉村振興專題會議25次,制定《組織體系工作議事規則》,全面壓緊壓實工作責任。抽調人員組建4個工作專班,19個項目攻堅組,各專班強化聯動,密切配合,定期召開會議,研判工作,推動進展,提高效率,形成工作強大合力。 實行專項述職制度,采取“月調度、季查驗”,全面壓實各方責任。采取“比樹晾曬”方式,將“五星級”鄉村黨組織創建與該區首創的“一定三諾兩評”差異化考核相結合,旗幟鮮明地激勵干部擔當作為。 抓項目建設,促經濟發展更加高效 重點項目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是推動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的“硬抓手”。江源區堅持多措并舉謀劃項目,加壓加力推動項目建設提速增效。對外爭取資金支持、對內組建農投公司和兩家子公司,為融資建設鄉村振興打下良好基礎,共同促進鄉村振興健康發展。 全方位謀劃食用菌、肉牛養殖、小漿果等特色產業等25個重點項目,其中源翔16萬套祖代雞養殖、林源春小漿果分離站投產達效。長白山特色小漿果現代農業產業園、御鹿園養殖項目實現村級集體經濟與鄉村振興產業深度融合。年度投資8779萬元,完成9個鎮(街)39個村7.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面積達到13.7979萬畝,基本實現全區耕地面積全覆蓋。 抓特色產業,促產業發展更加興旺 產業興旺,是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的前提和基石。江源區立足本地資源,在產業特色上下功夫,在產業融合上下功夫,加快產業培育,打造鄉村振興“主引擎”。持續擴大“菌、藥、菜、牧、果”等特色作物種植面積,引導林源春、裕達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組建產業化聯合體,形成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 研究制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和分類推進方案,成區域整片規劃集體經濟發展格局,打造沙棘小鎮、長白山菌菇小鎮等“一鎮一品”特色小鎮。加強區域統籌,探索村集體增收新路徑,跨鎮街引導6個村抱團發展肉牛養殖項目,連片打造松樹鎮5村養牛、石人鎮4村沙棘種植等示范項目。全力打造沙金韭菜,利民鮮食玉米,八寶黑木耳,榆木橋子藍莓、草莓,紅石蔬菜5個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 抓環境整治,促生態環境更加宜居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任務。江源區立足實際,大力改善城鄉環境,穩步提升村容村貌,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美麗家園。全方位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全覆蓋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通過美麗鄉村,積分超市活動縱深推進干凈人家、美麗庭院評比活動,打造“干凈人家”1700戶。 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成農村改廁任務1000戶。累計投入近億元,按照“九有六無”標準和“鞏固一批、創建一批、提升一批”總體思路,打造正岔立新、城墻愛林等19個千村示范村,實現“一村一特色、一巷一景觀、一戶一樣板”目標,不斷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三城”創建百日攻堅階段,投入1000余萬元用于“三型”村鎮建設,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抓鞏固提升,促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江源區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放在突出位置,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強度,繼續鞏固完善各項銜接,夯實鄉村振興發展基礎。穩步推進“雨露計劃”,全面落實教育資助政策,累計發放補助金45.52萬元,資助困難學生631名。 建立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參保臺賬,869名脫貧人口與白山市醫院進行簽約,全面實現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托底救助及一站式即時結算,脫貧人口住院報銷比例達到90%。完成多輪住房安全排查工作,整治安全風險房屋408棟。強力推動就業創業,設置鄉村公益性崗位270個,脫貧戶人均增收4200元/年。通過產業分紅、政策幫扶、小額信貸支持等措施,切實提高脫貧戶收入,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1944元,增速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