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又是一年瓜熟季,綠皮黑紋、瓤紅籽圓的西瓜,仿佛成了聯結過去與現在的密碼,在這夏日林蔭的盡頭,打開了一扇時空的門。 曾經坍塌的老宅在記憶中重建,經過狹長的弄堂,一路曲折迂回,我終于尋到了它。踩著斑駁的青磚,環顧四周,一個寬大的天井呈現于堂屋前端。跨過門檻,天井里的大麗菊花開正艷,西側角落有一口上了年歲的老井,井水清冽,能照出人影,向著井口高喊一聲,人影便隨著井水悠悠晃動起來。 兒時,到了夏天,母親和我一起,把從挑擔小販處購買的西瓜散放床底。晨起,父親隨手選出幾個瓜,逐個用手指彈幾下,側耳細聽,將發出“咚咚”回響的西瓜置于橙色的網兜,收住袋口,系上一根長長的麻繩,再縛上一塊沉重的磚塊,隨著幾聲冒泡,墨綠的麻繩與那抹圓溜溜的橙色一同消失在目光無法企及的井底。 天井的溫度經過陽光的炙烤而升騰,這時候,只需用鐵皮桶打起清冽的井水,往水泥地上肆意潑去,瞬間便感到絲絲涼意。傍晚時分,將堂屋門檻上的兩扇木門拆卸下來,置于兩張長凳之間,搭起小蚊帳,別有一番納涼賞月的好情境。彼時,也正是“冰鎮西瓜”隆重登場之際。只見父親緩緩拉起井繩,取出白天沉入井底的西瓜,切開來,清香四溢,冰甜爽口,當真是“香浮笑語牙生水,涼入衣襟骨有風”。 有時也有意外發生。一次,眼巴巴地等著父親從井口拉起網兜,卻發現只拉上來一塊磚,瓜與兜竟一并沉入了井底。第二天借上叉戟綁上長繩一番忙活,網中之瓜失而復得,那種記憶真是難忘。 “煩暑避蒸郁,居閑習高明。長風自遠來,層閣有馀清。”唐人蘇颋《小園納涼即事》中的煩暑時分,也許只需一個冰鎮西瓜,就能令人避開蒸郁,享受那份閑適了。西瓜吃完后,黑而飽滿的瓜子是不舍丟棄的。一粒粒洗凈曬干后,用鐵鍋翻炒,灑上鹽花,就成了納涼時的美味小食。同樣不可或缺的,還有躲在蚊帳內,聽奶奶講民間小故事。忠勇而遭迫害的志士、為富不仁的財主、善良美貌的幻化仙子,各色人物乘著夏夜的風走來,有一種寶貴的情愫在夜色中氤氳開來,帶給我們追尋正義與良知的自醒自覺。夜深了,天井后院的屋瓦上,一只灰白雜色的貓知趣地躡足離開,我與奶奶絮叨著閑話,漸漸半瞇起眼,與明月相擁而眠。 夢醒了,我已走出老宅那條幽長的巷道,歸于光陰的一隅。不再有古樸有趣的天井,也不再有團聚納涼的嬉鬧。 外出用餐,西瓜汁依舊是我最愛的飲品,而兒時冰鎮西瓜的味道終是難覓。我想,是因這冰鎮西瓜交融了井水的冷與家人的暖之緣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