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豐收季,碩果累累迎金秋。鎮賚縣鎮南種羊場數百畝水稻成熟,遍地金黃。秋風吹過,蕩起層層波浪,散發出陣陣香味讓人神清氣爽。正在忙著收割的村民鄧連華一臉的喜悅,他的種植夢如愿實現了。可是因為資金難題,這些土地差點就被荒廢,眼下他總算闖過了難關。 稻子熟了 鄧連華、徐春玲夫婦在鎮南種羊場朱家窯分場生活了近30年,以種植水稻為生。 2015年,同是秋收時節,一年到頭的辛苦勞作終將有成果,然而一場大雪卻將很多未收割的稻子壓倒在地、泡在水中。很多晾曬的糧食也被雪雨打濕,發霉、變質。坎坷的鄉村土路,在雪后更是泥濘不堪,糧食滯銷在家。許多遭受打擊的朱家窯分場農民,紛紛放棄了種植。 樸實的鄧連華舍不得腳下的土地,不忍心將肥沃的黑土荒廢,他找到一直扶持他的郵儲銀行鎮賚縣支行。在鄧連華眼中,鎮賚縣支行的這些信貸員雖然年輕,但對農村、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這些常年奔走在田間地頭的信貸員,是最懂他的“親人”。 在郵儲銀行鎮賚縣支行15萬元的貸款幫助下,2015年鄧連華承包了朱家窯分場那些無人種植的水稻,擴大了種植面積,繼續著他的種植夢。但屋漏偏遭連夜雨,2016年,白城地區霜降較早,鄧連華的水稻大幅度減產。“2012年我還住著土房,種著僅有的50畝地,是郵儲銀行幫我一步步富起來的,再苦再難我也不能欠他們的錢。”鄧連華感恩郵儲銀行的扶持。信用良好的他又從郵儲銀行申請到了15萬元的小額貸款。“鄧大哥,移栽秧齡以30天為宜,秧齡太長會影響水稻產量。”“鄧大哥,晾曬的時候不能攤太厚了,要勤翻動。”…… 鎮賚縣支行信貸員到鄧連華家走訪更勤也更用心。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鄧連華在村里蓋上了磚瓦房,還計劃去城里買樓房。“稻田收割奔小康,郵儲銀行來幫忙”這一句順口溜,也已成為鎮賚縣種植農戶們口口相傳的融資“訣竅”。 鎮賚縣支行郭洪軍行長介紹,涉農貸款風險大、管理難、易虧損,通過多年的產品創新和制度創新,他們已逐步找到了服務“三農”與商業化運營的契合點。截至目前,鎮賚縣支行累計發放涉農小額貸款1899筆,總額1.7億元。 農民富了 通榆縣地處科爾沁草原東陲,以沙丘地、鹽堿地居多,十年九旱,經濟發展落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最遠的向海鄉利民村距縣城80多公里,從縣城出發一個往返下來,在路上的時間就要大半天。 很長一段時間,通榆縣支行姚艷東行長與信貸員一同顛簸在窄窄的土路,一家家宣傳,一戶戶走訪,與村民面對面宣傳小額貸款業務。“郵儲銀行小額貸款,無須抵押,陽光透明,方便快捷,對您買飼料、買農機具、擴大養殖規模、擴大種植面積很有幫助。”通過他們走街串巷地宣講,近幾年,種植養殖戶借助小額貸款紛紛擴大規模,挺身踏上了致富的光明大道。 2013年12月,在通榆縣支行“送貸下鄉”宣傳時,正為缺少周轉資金犯愁的五星村李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提出了貸款申請,并與村民組成聯保小組。通榆縣支行信貸員當天就到李友的豬舍進行實地調查,第二天就為該村6戶種植養殖戶辦理了26萬元的無抵押農戶聯保貸款。李友用這筆貸款建設了新的豬舍,同時擴大了玉米種植面積。如今,李友家喂養了上百頭豬,種植了60多畝玉米,收入翻了兩番。 堅持“背包銀行”上門服務,郵儲銀行通榆縣支行信貸員在為客戶辦理貸款業務過程中,堅決執行“不喝客戶一杯水,不吸客戶一根煙”的規定,樹立起郵儲銀行小額貸款的“金字招牌”。而通榆縣支行信貸員務實的工作作風,“實”在了工作的成效,也“實”在了客戶的心里。 提起郵儲銀行,五星村村民王福林豎起了大拇指。“這些信貸員對我們村特別了解,誰家養了多少頭豬,誰家種了多少畝玉米,他們都印在腦子里。”作為五星村的前任村長,同時作為郵儲銀行在五星村的第一名貸款客戶,王福林家經常會迎來咨詢業務的村民,“不用抵押,3天時間,保準拿到錢;上門辦理,靈活還款,毫無壓力。我連續貸了6年。”他是這樣給村民們介紹的。 為了致富,五星村村民佐秀江專門外出學習種植技術,可回到村里才意識到,技術有了,但是沒錢。他把向親戚朋友籌集的萬把元資金陸續投入到種植中,還是捉襟見肘。借助于郵儲銀行白城鎮賚縣支行的農戶聯保貸款,佐秀江著手建起了溫室大棚,油菜、小白菜、香菜、柿子應有盡有。在佐秀江眼中,未來有著更加廣闊的市場。 郵儲銀行白城市分行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在轉方式和調結構中尋求新突破,在抓項目和推創新中集聚新動能,在積極響應“服務小微”“服務三農”的進程中實現社會責任與企業效益的雙豐收,同時力爭把特色業務做精,強項業務做實,核心業務做大,真正體現“一行一業、一縣一品”的強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