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膠州市探索農村養老服務新模式
郝凌峰 孫宗亮
熱氣騰騰的白菜燉粉條、嫩滑的蝦仁雞蛋羹、熬得稠乎乎的小米粥……到了晌午飯點兒,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膠萊街道陸家村新村黨組織領辦的助老食堂里飄出陣陣飯菜香氣。
小飯碗里裝著大民生。做飯難、吃飯愁已成為當下一些農村高齡老人的生活難題。在膠州市,黨組織領辦的助老食堂正紅火,村里老人只花一元錢,甚至不用花錢,就能在家門口吃上熱乎飯。并且,依托助老食堂,各式各樣的“為老服務”正延伸進入農村老人生活的多個層面。日前,記者尋著“飯香”走進膠州的助老食堂,感受“食堂文化”陣地上搭建起的農村養老服務新模式。
家門口的免費食堂——
黨組織領辦燒好一鍋“暖心飯”
每天早上八點,膠東街道愛國莊村居家養老服務站負責人匡素珍就準時來到服務站開門,開窗通風、檢查桌椅板凳、跟廚師溝通當天的菜品……服務站的工作不難,但需要心細。匡素珍告訴筆者,服務站目前算上她在內一共有5名工作人員,主要工作就是為村里120多位70歲以上老人準備免費午餐。
“每天都不重樣,家里都不容易做到,關鍵是還不用自己掏錢,到了飯點只管來吃,上哪里去找這樣的好事?”76歲的李金光老人是食堂的忠實“粉絲”,提起食堂的飯菜和工作人員,老人滿口都是稱贊和感激。
“當年很多人覺得這個餐廳做不好,白花錢做樣子!助老食堂能做成現在這樣,真得感謝俺們村黨支部的領導?!笨锼卣浠貞洠瑸榱私鉀Q村里高齡老人吃飯問題,2019年,愛國莊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兩委”干部挨家挨戶走訪、組織黨員群眾代表一次次開會討論、跟村里老年人代表進行座談會,最終依托網格黨群服務中心把助老食堂建了起來。村黨支部還統籌在職黨員、黨員志愿者、公益崗位、社工力量主動承擔幫廚、保潔、送餐等志愿服務,保障助老食堂高質量運轉。如今,黨組織領辦助老食堂已經成為膠州推動基層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
“在統籌考慮人口密度、服務半徑等因素基礎上,我們從全市203個村(社區)中選取了群眾基礎好、集體經濟強的村(社區),開展助老食堂工作,堅持黨組織領辦模式,由社區黨組織書記作為養老服務站建設第一責任人,負責推進服務站建設運營,嚴格落實食品安全制度,實施精細化管理?!蹦z州民政局養老服務科負責人高現永介紹。截至目前,膠州市已累計建成以助餐功能為主的村(社區)養老服務站170家,受益老年人2萬余人。
助餐養老紅火背后——
多元共建“添柴加薪火焰高”
助老食堂不光得保障老人吃得飽,還得讓老人吃得好。但是,要做出優質可口的餐飯,不僅需要采購物資,還需要得力人員,這些“人、錢、物”從哪兒來?
“菜、肉、油、醋每天由鎮上統一配送,我們村集體合作社每年的收入也會投入一部分進來,還有就是村里誰家種了菜也往這兒送……”說起助老餐廳的物資保障,鋪集鎮松園新村黨組織書記劉衍芳打開了話匣子,“光靠村里不可能辦得這么好,真的是各方力量都來幫忙。我老在村里大喇叭上喊,‘現在各方給的幫助已經足夠了’,依然擋不住大家的熱情。”
為提高助老食堂的運營品質,膠州推行“黨組織+社會組織+專業團隊”的黨組織領辦助老食堂運營模式,通過“政府補貼一部分、慈善捐助一部分、集體兜底一部分、個人支付一部分”,實現企業運營可持續、老人服務有保障?!盀槌掷m鞏固養老助餐服務資金保障,我們創新開展‘慈善+養老’支持發展社區助老食堂活動,爭取市慈善捐款每年列支150萬元,為每個助老食堂捐贈價值不等的生活物資,支持助老食堂運營發展。同時,推動設立‘養老食堂愛心基金’等社區慈善基金,發動鄉賢人士、愛心企業和公益組織向助老食堂捐贈善款、面粉、豬肉、花生油、蔬菜等物資?!备攥F永介紹,此外,膠州市還創新開展“志愿+養老”支持發展社區助老食堂活動,將養老助餐服務作為基層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的重點項目。
截至目前,膠州全市已累計發動80余名鄉賢和50余家愛心企業、公益組織向養老服務站捐贈善款、面粉、豬肉、花生油、蔬菜等,價值400余萬元,累計落實集體經濟收入500余萬元用于資助老年人助餐,減免老年人基本就餐費用,保障養老服務站持續運營。
從飯桌到生活圈——
助老食堂不止于“食”
自從北三里河養老服務站建立起來,王芬祥老人的業余生活就變得格外“忙碌”。
“早上在書畫室教別人練書法,中午在助老食堂吃完飯后會到電子閱覽室跟著村里義工隊學學電腦。”王芬祥老人樂呵呵地告訴筆者,“我在這里既是‘師傅’也是‘徒弟’,每天都過得非常充實,咱們吃得又好,家里孩子說我這一年臉都胖乎了不少?!?/p>
在膠州市眾多村鎮的養老服務站里,解決老人的“吃飯”問題只是其中一環,許多養老服務站都配備了助老食堂、健身室、棋牌室、書畫室、休息室等各種功能廳,豐富老人的娛樂生活。
北三里河村支部書記劉振芳介紹,村里原先有服務站,功能都很齊全,但是奈何“人氣兒”不高。“大家都不愛出門,自從去年助老食堂運營后,老人都會上午來到服務站,下下象棋、唱唱歌,到了中午正好搭伙兒去吃飯,大家關系明顯更親近了。”劉振芳告訴記者,助老食堂帶動養老服務站人氣越來越高,村里也積極對接各類資源,開展“助樂”“助醫”“助潔”等各類服務,滿足老人生活各類需求。
“除了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餅等活動豐富老人的娛樂生活,我們還聯系周邊理發店、醫院、銀行等機構,定期到社區為老人提供免費理發、義診、清潔等服務。”劉振芳介紹。
“我們這里有兩位老人因為鄰里糾紛,十多年不說話,在黨組織領辦助老食堂開業當天,兩位老人在鄰里撮合下坐到一張飯桌旁,從寥寥數語的開場到相談甚歡的餐后,再到現在變成了每天形影不離的‘飯搭子’。”鋪集鎮鋪上四村助老食堂工作人員給筆者講了這樣一個“多年恩怨一飯泯”的小故事。
從一餐熱飯入手,聚焦老年人最基本需求,將為老服務延伸開去,膠州黨組織領辦助老食堂已經成為農村老年人的文化社交新陣地。在膠東街道愛國新村養老服務站,通過實行村“兩委”成員陪餐制度,收集采納老年人意見建議,進一步完善了鄉村自治體系;在里岔鎮的孟慈新村養老服務站,借助助老食堂老年人定時定點聚集時機,建立定期宣傳機制,向老年人宣傳政策、科普知識,通過老年人發揮“一家之主”作用,協調家庭支持村集體工作,促進了基層社會治理;鋪集鎮充分利用“餐前一刻鐘”,結合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打造微型“小課堂”,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心理咨詢等服務……膠州市將黨組織領辦助老食堂作為實現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美好夕陽生活的重要抓手、助力基層社會治理,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