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花閃爍、機械轟鳴。霜降之秋絲毫阻擋不住德惠大項目建設施工現場的熱度。投資8.6億元的長春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處理項目進入試運營;總投資8.26億元的長春市城市LNG應急調峰儲配站項目已完成儲罐封頂,建成后將成為日儲量20萬立方米的CNG加氣母站;位于米沙子鎮的長春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戰略合作協議簽署;與中車建投公司投資開發新能源項目簽約,投資打造新能源+生態治理德惠示范區……德惠始終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突出項目建設總抓手,強化招商引資,做強實體經濟,跑出了“德惠速度”。 項目建設提速增效 為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十三五期間,德惠市以項目為引領,推進實體經濟總量規模不斷壯大,引進哈電集團生物質熱電聯產、恒建能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推動回頭客食品、才府玻璃容器等一批重點項目投產達效,累計開工建設5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177個,到位內資238.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7億美元。長春循環經濟產業開發區創新設立,德惠經濟開發區擴容提質,發展平臺帶動效應日益凸顯。 打造招商引資“梧桐樹”。十四五期間,出臺更多有針對性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強化產業轉移對接機制,主動承接長春市產業轉移項目。積極拓展承接長三角、京津冀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項目。突出招大引強,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策略,繼續深化與天津、杭州對口合作,以國內外500強、央企、上市公司和行業龍頭企業等為重點開展“大招商”。2022年要引進內資12.1億元,引進外資1680萬美元;開復工5000萬元以上項目60個,滾動謀劃儲備億元以上項目60個。 提升區域戰略定位 構建新發展格局 準確定位是發展的前提。德惠市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和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給未來的德惠謀劃了深遠的總體定位。 ——建設哈長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立足區位交通優勢,堅持協同發展、互動發展,搶抓“哈長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機遇,以“德惠經濟開發區—朱城子食品加工產業園—長春循環經濟產業開發區”為主軸,構筑特色經濟走廊,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要素共享,推動德惠市區與長春1小時經濟圈和哈爾濱2小時經濟圈全面對接、聯動發展,持續提升區域戰略地位。 ——建設全國知名綠色食品產業示范區。立足豐富的農畜產品資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優勢,依托龍頭企業,著力延鏈補鏈強鏈,打造食品工業產業集群;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數字化建設;深耕“德惠綠品”區域公共品牌,打造綠色優質農產品品牌集群。 ——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發展引領區。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為重點,充分發揮全省鄉村振興新動能培育試驗區作用,積極培育新產業、發展新業態、探索新模式,優化農村產業布局、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德惠從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發展強市轉變。 ——建設全省循環經濟發展先導區。立足服務長春,依托德惠經濟開發區、長春循環經濟產業開發區等平臺,以固廢處置、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重點,布局汽車拆解、醫療廢物處置、建筑垃圾和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產業,構建資源精深加工和橫向擴展相結合的循環經濟產業集群,促進綠色發展轉型,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產業發展創新升級 培育實體經濟新引擎 “不要小看35.8∶13.9∶50.3這個三次產業比的變化,這就是德惠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的證明。”德惠市發展和改革局局長劉烈濤說。 唯有創新,才能培育發展內動力,才能有效激發全面振興發展動能。德惠市堅持創新引領,加快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催生發展新動能,塑造經濟新優勢。加強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小巨人”等科技創新主體。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長效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高水平建設“雙創”平臺,鼓勵德大、德翔、都邦藥業等龍頭企業打造創業孵化基地。要推動創新創業。高水平建設面向社會的線上線下“雙創”平臺,建立各類主體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帶動全社會創新創業。鼓勵德大、香江物流、都邦藥業等龍頭企業建設一批科技型、產業型、創業型、綜合型創業孵化平臺,打造區域性創新創業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