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城鄉網訊 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同樣擁有它特有的現代都市休閑農業模式。6月10日,吉林省陽光工程辦公室遴選的34名青年農場主和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結束了北京培訓班5天的全部培訓課程,帶著滿滿的收獲踏上歸途。 此次培訓班聘請了北京農職院的朱啟酒教授和耿喬科講師。朱教授以深入淺出、圖文并茂的授課方式,梳理了我國和世界農業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歷程,闡述了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區別,剖析了都市休閑農業與傳統種養業的內涵,分析了農業風險與機遇的關系,并提出新穎的項目理念: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生命以及示范作用,同時提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觀點,即要有好項目,要有好產品,更要有好道德,并且在此基礎上要注意國家政策、生產技術、管理方法、經營理念、打造品牌、精誠合作、學會宣傳以及做好帶頭人,還建議做農業要與科研院校對接,做好品質,做好宣傳。 北京農職院教授的講座深深吸引在座的每一名學員。 而耿喬科講師的互聯網+農業電商的知識講座,詳盡介紹了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及現行的營銷模式,即線上交易和線下服務,更要注重線下體驗式的服務,走進社區,由點到面成熟后呈線性鋪開進行品牌沉淀。農產品如何進行品牌建設,如何利用線上渠道打通產業鏈,營銷體系管理體系如何科學建立,使學員們把整個農業從宏觀到微觀、過去到未來、橫向到縱向有了清晰的認識與理解。 參觀及現場教學選擇了書平綠圃的套種采摘,碧海園的農業觀光,綠蜻蜓的親子體驗,草根堂的藥材套種和藥膳開發,盧西園的蔬菜標準化生產和無土栽培。五個基地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房山書平綠圃合作社始建于2008年,占地面積200畝,分東西兩個園區,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是一家食用菌、果蔬種植和特種養殖為主體,餐飲、住宿娛樂服務為輔助的農業觀光企業。進入書平綠圃,入眼的是多樣的果樹,可根據果品的成熟時間不同,滿足不同時間段的瓜果采摘。還有在林下種植食用菌、紫葉苜蓿、野玫瑰,均令人耳目一新。最具特色的是他們將采摘下來的玫瑰花瓣加工制作成玫瑰花餅供游客食用。園區內還開設有農耕文化展廳、親子游樂場等設施。 “綠蜻蜓”周總為學員講解農場運行模式。 北京碧海園生態農業觀光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占地1060畝。擁有四個種植基地,總投資1.2億元,每年接待游客10余萬人次。日光溫室130棟,連棟日光溫室2座,育苗室1座,并配有會議、餐飲、住宿等設施,已成為農民實訓基地。碧海園棚室基地中有多種南方水果,種植區內還有紫薯、紫色馬鈴薯、枸杞等特色種植作物。連棟的日光溫室內打造了集娛樂、觀賞、餐飲與一體的休閑活動區,同時也注重農耕文化與孩童教育的理念。 北京綠蜻蜓果香(家庭)農場以社區支持農業為經營模式。交通便利,風景優美,占地160畝。主要經營私家菜園、蔬菜配送、青少年兒童農業體驗基地。綠蜻蜓的私家菜園理念極具特色,將30平方米的面積進行等距規劃,然后以1800元的價格租賃給消費群體,并提供收費托管服務,農場獲得豐厚收益,滿足了城市人的農耕體驗,孩子們有了玩耍的場地,也體會到了農耕的辛苦。 學員們參觀蘆西園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園區時,園區技術員在講解。 北京草根堂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現經營土地2000余畝,其中230畝綠化苗圃園,1800畝林下中藥材種植基地,70余畝林下景觀。活動項目包括:中草藥科普、餐飲娛樂、農耕體驗、青少年戶外拓展等。草根堂種植區里擁有多種藥材,相間套種,室外餐廳置于林間,顧客可隨手采摘到可食用的藥材,由廚師加工燒制成藥膳。 盧西園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園區種植面積1200畝,建有高標準日光溫室、連棟溫室、冷庫加工車間、初加工廠房、檢測室等配套設施。園區種植黃瓜、西紅柿、番茄等20余種果蔬。深挖農耕文化,開展農耕體驗、科普教育、科技實踐、采摘垂釣等活動,形成了獨特的休閑農業文化氛圍。其標準化的無土栽培蔬菜生產值得借鑒。 北京草根堂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講解員給學員介紹林下中草藥種植技術。 雖然五個休閑農業基地都極具特色,但是它們也具有相似點:均以觀光旅游為主,接待城區游客;基本采用農藝最新技術,生產高標準;開始“私人訂制”體驗式農業旅游模式;要產量更要品質。 此次京城游學,使全體學員認識到“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是新型職業農民的準確定義。尤其是了解農業的發展前景,奠定了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讓學員們感到在農業領域一樣大有可為。 此次培訓學到的經驗是:在生產方面,要注重品質,提高生產標準,提高自己農場的生產能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生產模式,優化生產方式;盡量發展循環農業,使資源能夠合理利用,優勢利導,良性循環。在經營銷售方面,提倡適度經營,不可完全模仿其他地區的生產經營模式,區別開與其他地區的社會環境與消費理念;逐漸轉向個性化服務,根據客戶不同要求,進行合理的適度調整;銷售過程中應不急躁,由點到面,待成熟后呈線性鋪開,維護好品牌形象,進行品牌沉淀。應集中自己產業優勢,在自身弱項上與其他互補方合作,實現共贏。 學員們參觀碧海園有機小番茄。 幾天的學習收獲頗豐,青年農場主們紛紛表示要活用技術與策略,發展自己,帶動吉林。 來自蛟河市的學員孫東方,是一名1989年出生在大山里的農村青年,大專畢業后就開始進入農業領域探索,創業失敗回到家鄉開始第二次創業,根據當地地域條件政策導向發展特色經濟林大果榛子產業、林下山野菜種植,發起組建了合作社。創業過程中,他深切感受到農業有學問、農業不簡單。 本期學員浙大畢業生梁偉在蘆西園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園區學習無土栽培技術。 東豐縣學員王深霖表示,通過這次學習知道了要發展好自己的農場必須因地制宜、量體裁衣,要充分依托本地的地理資源和人脈資源,合理地、循序漸進地發展。 浙江大學畢業的吉林市農場主、返鄉創業大學生梁偉在參觀了五個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園后十分感慨:“我看到了創新的力量和重要性。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使我們更快地推進步伐。創新,并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而是在現在產業和技術的基礎上產生新的想法、新的理念。比如,不斷調整研究新的生產技術和模式,有新穎的建設主題,以及另辟蹊徑的銷售方案等。” 學員們共同祝愿:在未來的日子里,穩固發展,開拓創新,在各自的生產生活領域中發揮自己的優勢。 |